BOB半岛体育不久前,“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抢救传承设计创新”博士项目培养的我国首批服装设计学博士于北京服装学院毕业。不同于以往的学术型博士,该项目在强调理论的基础上,更强调“设计创新”,旨在弥补以往服装类博士理论水平高但设计创新能力不足的现状,探索专业型博士培养的新模式。而首批毕业的两位博士,其中一位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李迎军,另一位是北京服装学院的副教授楚艳,他们不仅都拥有自己的服装设计品牌,在业内也都享有较高的美誉度。其中,楚艳还曾担任北京APEC会议领导人服装设计师,领导人服装全部款式和女配偶的部分款式均出自她的设计。
从“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抢救传承设计创新”博士项目及两位博士生的个人成长经历中,我们能反思很多内容:如何改变高精尖缺人才培养过程中,理论重视有余、实践能力不足的现状?中国服饰设计如何处理好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如何在继承传统的过程中树立“中国自信”?在逐一分析这些问题之后,我们就能找寻到中国服装设计从国内走向国际的“密钥”。
李迎军BOB半岛体育,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代表作有《汶川羌》(羌族)、《茶马古道》、《天山下》等,服装设计作品曾荣获国际、全国专业大赛的金、银等多项奖励。其中,《绿林英雄》荣获“兄弟杯”国际青年服装设计师作品大赛金奖,《线路地图》荣获法国国际青年服装设计师作品大赛国家奖。
楚艳,北京服装学院副教授,中国设计业十大杰出青年、中国十佳服装设计师、北京APEC会议领导人服装设计师,领导人服装全部款式和女配偶的部分款式均出自她的设计。
3月10日,对李迎军和楚艳来说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天,下午1点30分BOB半岛体育,他们作为中国首批服装设计博士研究生要参加严格的毕业论文答辩,而另外一边的1号秀场,模特们已经换衣化妆,二人的博士毕业设计创新作品发布会也即将开始。
李迎军的作品通过梳理20世纪20、30年代旗袍造型的现代化嬗变,探讨被遗忘许久的传统“十字型结构”在当代再生的可能性;楚艳的研究则挖掘唐代服饰的红色体系,以探索敦煌唐代元素在现代服饰中的创新应用。
作为导师之一、博士项目主要负责人的北京服装学院院长刘元风这样点评:“两位毕业生致力于研究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现代化问题,探索传统服饰文化如何与当代时尚设计、与当代生活方式相融合,由此赋予传统服饰文化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而这样的探索是中国服饰设计水平提升、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这也正是博士人才培养项目的重要使命。”
盲目抄袭、文脉割裂、创新薄弱,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服装设计水平提升的“顽疾”
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的服装设计没有树立起足够的自信,在水平与风格上也不尽如人意。具体表现在设计师普遍欠缺系统的理论学习,缺乏足够的理论修养,知识体系不完备,而理论功底相对扎实的博士毕业生又缺乏足够的实践与设计能力,实践创新能力不足。同时,对于我国传统服饰文化中的经典意象知之不够,了解不深,不知该如何与当代的设计元素相结合。
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离不开大的国际背景。18世纪中叶,以英国为首的工业革命在变革生产方式,开拓国际市场的同时,也建立起以西方为主导的国际时尚体系。处于上游的“时尚之都”伦敦、巴黎等借此向国际市场推销服装产品、传播时尚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形成服装设计领域的垄断性话语权。“这导致了中国服装设计人才培养在起步阶段就陷入了‘从形式到形式’的误区,完全拷贝西方,而这种‘拿来主义’的技术性模仿直接导致了中国服饰文化在主体性上的缺乏。”清华美术学院肖文陵教授认为。
此外与我们设计人才培养的匮乏也有必然关系。以劳动密集型、代加工为特征成长起来的服饰行业对于人才的选、用、育、留机制不健全,很难为高端设计人才提供充足的成长环境。在香港服装学院院长周世康看来,“高端服装设计人才的匮乏是困扰我国服装设计做大做强的根本原因。”
文化主体性的建立与中国服装产业的发展共同呼吁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顶级服装设计师的诞生,但反观我国服装设计人才的培养,体系却并不健全,“院校的博士生培养,多是理论方面的学术型人才,理论基础扎实,实践创新能力却不足,而既有传统文化素养及其理论根基,又有古今中西交融的实践创新能力的师资短缺。”刘元风介绍。
当下,我国服装设计人才走的是“院校培育、企业培养、行业培植”的路子,中国服装协会会长陈大鹏介绍。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应当如何平衡学院与市场、传统服饰文化与全球时尚潮流之间的关系呢?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不同学校做了多元的探索。
北京服装学院瞄准的是国家发展急需的服装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设计人才的方向,力求在理论与实践,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一条连接线轮学术评审,从全国多所申请高校中脱颖而出,成功获批了“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抢救传承与设计创新”博士人才培养项目,该项目就是旨在探索一条与传统学术型博士不同的高端设计人才培养新路径。
该项目共分为三个方向——“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研究”“中国传统服饰传承研究”与“中国传统服饰的设计创新研究”。第一个方向重在传统史论与现代设计创新之间建立联系,如研究我国经典团花图样从唐代到晚清究竟呈现出怎样的流变,探讨当代应用;第二个方向重在传统民族服饰的抢救与传承,如博物院纺织品修复就需要大量这个方向的人才;第三个方向也就是李迎军和楚艳选择的方向,更具实践性要求,要求学生在打好理论功底的基础上,将传统服饰与当代时尚设计结合起来。“一手抓理论,一手抓设计,高端服装设计人才应该是理论与实践创新并重的,只有用这种人才培养的思路,才能真正培养出胸中装有传统文化BOB半岛体育,同时具备国际视野的高水平设计人才。”刘元风认为。
除了北京服装学院的探索,中央美术学院时装专业则提供了高级服装设计人才培养的另一套思路。
据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北京设计学会会长许平介绍,中央美院的服装专业名为“时装艺术”,关注时装领域前沿性的研究,人才培养重点做了两方面的尝试。一是将服装设计与当代艺术相结合。“时装艺术是一件艺术作品,是以时装为载体的艺术领域,与艺术概念的拓展、艺术形式的创新、艺术效果的尝试相关。”二是将专业教育与市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校园时期就能够关注到中国服装品牌发展的现状,几年下来,已经有10多个学生创立的品牌在行业崭露头角。
对此,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主席张庆辉评价,服装教育应当更大程度地面对市场、面对消费者。一方面要关注业界前沿,主动将专业能力与品牌流行趋势结合起来,但更重要的一方面,是需要在传统服饰文化的积累方面打好根基,只有了解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优势,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才有可能产生更蓬勃的生产力。
尽管这几年,中国的设计师已经越来越多地在国际上崭露头角,并逐渐得到认可,中国的几大国际时装周、服装博览会也都受到国际大品牌的青睐,但我们还是要面对这样一个事实:我们依然缺乏有影响力的品牌和设计师,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设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这就需要始终坚持对于传统的传承。拿中国红元素为例,不同朝代对于中国红元素是如何运用的,今天我们在设计中采用中国红,如何运用才最为妥当,这看似是操作性的问题,实则是设计师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我们几千年来服饰文化最精髓内涵能否深入了解,精准把握的问题。”楚艳介绍。对此,刘元风也始终坚持BOB半岛体育,传统与时尚的结合才是创新的源泉,“在任何领域,最古典的和最前沿的一定要搭界,二者在最高层次上的对接就能激发创新的活力。”
“以北京APEC会议中的服装设计为例,造型、材料、工艺,设计中每一个具有中国意象的元素的采用,从设计风格到装饰形式,从纱线配比到定位织造等,都有很大的讲究,既需要对传统的服饰元素深入理解,又要对国际会议的着装要求有精准的把握。”刘元风介绍,“在重大国际场合,体现中国风的服装设计就是中国文化与中国自信的展现。”
回归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基因会为中国服装产业注入无穷的发展动力,也是增强国家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当然,今天谈到传承并不是要完全照搬,而是要基于当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消费者的需求进行创新性的继承BOB半岛体育,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张庆辉认为。(赵婀娜)